又是一年清明,曾经的我疲于应付工作,虽然每次都去看你,但总是走的太匆忙。做不完的营销,填不完的表格,即便仅隔数里,但却在时空上把我们拉的好远好远,时常懊悔自己没能多去看看你,这也是我离开农商行最大的原因。爸,如今我成长了,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做着同您一样有意义的工作,我感到无比充实,时常想到您的话语,渐思渐悟,方知您的苦衷与期颐。
“响鼓不用重锤”,人应当保持“性灵”
记得还在读初中时,您就反复与我说这句话,年少时的我仅把它狭隘地理解为学习上的事情,年纪渐长,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领悟,工作也好、生活也罢,总是为自己成长服务的,“响鼓”是对自己的定位与认识,虽说人无完人,要学会悦己,但至少从心底要肯定自己,若把自己当作“烂鼓”、“破鼓”,那么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将显得毫无意义, 否定自己等于否定所有的价值观,无论他最后走到哪一步,获得什么样的成就,从根上都是对己不负责任。“不用重锤”是一个价值判断,它似乎与“闷鼓还需重锤”或者“响鼓也要重锤”形成迥然不同的态度,其背后的哲理在于,要想“不用重锤”,还得保持“性灵”的状态,他对一件事的看法,必须是穿透表象的,他对一个问题的思考,必须是直击核心的,如此才能事半功倍。
进入了新的单位,又在异地,我总以“性灵”二字要求自己,对我的领导安排的事情,我多去想一想为什么他会这么说、要求这么做,我以水满则溢的态度去看一切人和事,去审视自己的缺点,去欣赏别人的长处。您很喜欢公文写作,我也逐渐积累了兴趣,其实看别人的文章、词句,与他的角色、事项是密不可分的,斟酌每一个用词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!文字的力量就在于,看一篇文章能看到这个人是什么样的,是敷衍的?是思索的?是上进的?是随流的?他的立场、 他的思考、他的态度就在一行行文字之间跃然纸上。对我同事的许多做法,从一句话、一个眼神就能看到很多背后的东西,常与他们做对比,就能看到自己的长处、鼓响在响在何处,也能看到同一事情有没有“不用重锤”的方法及路径。有趣的是,这一过程总有一种“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孤寂感,也许这一点小小的孤独感就是自己不随大流,做自己想做的事小窃喜吧!愿我将来三十而立之年能再进一境,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去除杂质、摈弃偏见、严于律己、宽以恕人 ,悦己悦人。
“知耻而后勇”,人应当向上向善
年少时总觉得这句话用“耻”一字太重了,换成“知错而后勇”行不行?毕竟人总有犯错的时候,耻辱、羞耻仿似太过于严厉了。后来在一次次失误里,我理解了,犯错太多不是耻辱是什么?仿如一花一木都知道顺着阳光的方向努力、一鸡一狗都晓得莫吠叫主人。嘿,一字之差居然如此寓意深厚,老头,你思想还是深的哦!我想,这句话总能给人以一种“劝诫”的佛家慈悲感,也是来自于它洞察了人性,知错还得知耻,耻来自于多次总结,来自于“对自己不满”的状态,来自己于清醒的思考,来自于合乎“这样更好”而非“如此不错”的价值判断。
我很喜欢这句话的“而后”二字,它阐述了一种逻辑关系:因为认识到了羞耻,所以才选择改变,它讲的不是“我要努力”“我要奋斗”这样的空话,让人觉得索然无味。它也清晰地给出了“知耻,然后呢?”的答案,是选择奋斗、改变现状的积极态度。
总体看这句话,它兜底了在认识到自己的负罪感时的做法,我们可能并不完美,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,生活也并不总是如意,优秀之人一直优秀,落后之人越来越差,为何自己总是夹在两者中间, 不是最怂的那一个也不是一直突破自我的那一个?羞耻感让我们头脑清醒,莫把成就看的太重,也万不可沉沦于缺憾悲伤。向上向善才是出路,走过人生旅途,看不到自己的上进与真善美,枉然大梦一生。
提笔思索,把好多好多想对你亲口说的话写在这里,于是心安了,还有更多零碎的记忆没写完,已然深夜寂静时刻,而后思绪泉涌时再作补充吧。想着想到了好多,关于你那些“愤青”的话,那些对现实的不满,那些小男孩“惧怕”父亲的时刻,那些偷偷想与你分享的时刻。时光不再,但我在努力品尝与您默契同频的日子,这样也挺好的。
——2023.3.28夜